2016-06-26 10:32 来源:多玩网
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。昨天我做翻译翻到Rdu夺冠的那套法师,那套法师是这个样子的:
▋ 从夺冠法师说起
Rdu虽然带了萨隆,但他少带了包括冰箱、宝典在内的许多法术,多带了水人、无面、螺丝等生物和第二个呼啦。这样一来萨隆可放的法术数量肯定是少了不少的,那这还能算是导演法吗?
同理,火妖可发挥的空间也少了,那这还能算是火妖法吗?如果我就把它命名为火妖法,是不是又太对不起这其中的差异了?
这类法师长久以来在英语里都叫“节奏法”,但我总觉得直译成节奏法,翻译腔就有点太浓了,这也是我一直比较忌讳的一点。但我想了半天,想了一圈,实在是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名字,于是最终我还是保留了“节奏法”这个国内几乎不怎么听得到的名字。
肯定有人会说,不就是个名字而已,何必这么纠结呢?如果我也是个普通的读者,我也没必要纠结这个,但是没办法,我是要做翻译的。而且再说了,纠结命名这档子事的,也不止我们做翻译的。
▋ 新兴的战士套路
早在受邀解说春季赛预赛期间,龙王一直在半开玩笑地舌战群儒——战士的新套路到底应该叫什么?当其他所有人都想当然地称呼它为“节奏战”的时候,龙王一遍遍向搭档和观众解释,这套其实应该叫“中速战”。
他的理由是,因为中速的定义是不断积累卡差优势的,而节奏的定义是亏卡抢节奏的,战士单卡质量那么高,每回合满费拍人,必然是不怎么亏卡的,所以战士肯定不是节奏卡组而是中速卡组。
龙王这么说,很大程度上是对的,因为炉石最负盛名的那些节奏卡组(节奏贼,节奏法)都有大量的补牌手段,才能支持得起背刺奥弹的挥霍,靠低费生物蹭蹭蹭最后直伤斩杀——也就是所谓的牌打光,人打死。
但这并没有什么卵用……直到今天,西方几乎所有解说、选手和攻略都约定俗成地把这套战士称为“节奏战”。所有被龙王苦口婆心过的人也从来没有去和他刚过正面,大家几乎都是打个哈哈就在他眼皮底下混过去了。
我非常非常想知道,如果龙王哪天得知,远在世界另一端的潘达利亚,压根就没有节奏和中速之争,人人奉其为“瓦王战”——即使瓦王已有被舍弃之势——的时候,他会是个什么表情。
▋ 远在天国的咆哮德
咆哮德也是同理。很久以前煮茶在写到德鲁伊的时候问过我咆哮德英语怎么说——显然不是“野蛮咆哮+德”!它和瓦王战一样,在两个名字之间是有摇摆的。
当年德鲁伊第一次带上一套的时候被称作“中速德”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为了和纯粹的跳费德区别开来。
后来从小胖开始大家都满编两套了,它的名称就变成了“组合技德”,因为它显著突出了一套在德鲁伊打法中的地位;再后来又出现了快攻/魔能德,同样也是带两套的德鲁伊,因此为了以示区分,咆哮德虽然本身并无大变化,却又叫回了“中速德”的名字。
当然,和瓦王战一样,这段来来回回的历史,或者说插曲,是被“咆哮德”这个名字一笔带过的。中文里似乎就从来没有过这种纠结,“咆哮德”之后同样以单卡命名整个卡组的“魔能德”也显得顺理成章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我是应该把Rdu那套法师翻成“火妖法”的。因为就算这套卡组不怎么依赖火妖啪啪啪,但“火妖法”这个名字在中文里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的,所以任何类似的法师都可以归为这一类。
既然现在的瓦王战即使不带瓦王了也还是叫这个名字,那么是不是可以说,即使以后火妖退环境了,只要这个套路的法师还在,这个名字就可能会一直沿用下去……吧?
▋ 卡组命名溯源
然而问题是,我作为老玩家是知道节奏类法师的完整发展史的,节奏法的雏形要远远早于火妖的问世(黑石山)。
从最早内测时期带飞刀的“快攻法”开始,直到经典后期带肯瑞托和大量奥秘的“奥秘法”为止,它们都至少达到过T2左右的强度,而且也都是亏卡抢节奏,后面再靠过牌续航,牌打光人打死的套路。
那么我们要不要追本溯源地以“快攻法”来命名所有的节奏类法师呢?显然不太合适。那么就只有找一个能同时概括“快攻法”、“奥秘法”、“火妖法”、“导演法”、“中国法”的名称了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节奏法”比“火妖法”更贴切。
只能说,火妖这张牌和黑石山这个版本实在太惊艳了,惊艳到曾经以一己之力把节奏类法师捧到了环境之首,惊艳到可以打破翻译中先来后到和约定俗成的惯例。
和治疗之环、圣疗术、魔能机甲、瓦王(?)这些明星单卡一样,它们让“控制牧”“控制骑”“快攻德”“中速/节奏战”这些英文名字踏入国门时不得不进行本地化,变成了“环牧”“奶骑”“魔能德”“瓦王战”。
这种现象的好处是,从命名上,“瓦王战”“火妖法”“咆哮德”这些词为广大翻译们提供了异常安全的港湾。我们再也不用去纠结,到底应该遵从民意翻成“节奏”还是遵从大神翻成“中速”,不用纠结火妖瓦王够不够资格代言卡组,不用纠结德鲁伊是更偏中速还是组合技。
使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
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